![]() |
1.现代防雷技术的特点
现代防雷技术的理论基础在于:闪电是电流源,防雷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提供一条雷电流(包括雷电电磁脉冲辐射)合理肘地泄放的路径,而不能让其随机性地选择放电通道,简言之就是要控制雷电能量的泄放与转换。德国专家希曼斯基在《过电压保护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浪涌厂家防霄保护的三道防线:
(1)外部保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大地泄散。
(2)内部保护。阻塞沿电源线、数据线或信号线浸人的雷电波。
(3)过电压保护。限制被保护设备上的雷电过电压幅值。
这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各尽其职,缺一不可。同时,希曼斯基还提出,雷电的防护可分为两方面:即直击雷防护和感应雷防护,现代防雷技术包括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个方面。
2.防雷保护区划分
根据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标准(1EC 61312—1‘1995),防雷保护应根据雷电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区保护,把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LPZ),如图2—8所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在囤2—8中,LPZA为非直击雷保护区,LPZB为直击雷室外保护区,LPZl为室内第一级建筑物屏蔽区,I。PZ2为室内第二缎建筑物屏蔽区。
lPZ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击电流;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LPZB区:本区为直击雷室外保护区。
LPZl区:本区内的各种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区内导体传导雷电流比I,PZB区小。
LPZ2区;本区内的各种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l区更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本区为具有更高屏蔽要求的空间。
LPZ3后续防雷区;当需要进一步减小流人的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时,应增设后续防雷区,并按照需要保护的对象所要求的环境去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LPZ3+n(n=1,2,…);为设备自身的屏蔽区,设备自身的屏蔽区分为设备外壳及设备内的敏感器件白身采取的屏蔽措施,设备自身的屏蔽区可由多层构成。
浪涌厂家提示您: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山外到内町分为几级保护区,最外层是B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建筑物中的电子设备均处于LPZ2区域内,但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网络干线、微波中继等处于LPZl区域,而微波接收、发射装置等则处于LPZA或LPZB区域,故在设计中应对建筑物的防雷区域做综合分析论证,制定出高性能价格比(性价比)的设计方案。
最外层为LPZA或LPZB,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主要是由外部(建筑)防雷系统保护,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保护区的界面划分主要通过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形成,从u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层多级保护,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坻受的水平。一般而言,雷电流经传统避雷装置后约有50%的雷电流直接流人大地,还有so%将流人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总的防雷原则是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经避雷针接闪引人地下泄流(外部保护);阻塞沿电源线、数据线或信号线引人的过电压波(内部保护及过电压保护);限制被保护设备上的浪涌过压幅值(过电压保护)。
为了彻底消除雷电引起的毁坏性的电位差,特别需要实行等电位连接,目的是减少需要防雷空间内的各金属部件和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电源线、信号线、金属管道、接地线都要进行等电位连接,各个内层保护区的界面处同样要依此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各个局部等电位连接板相互连接,最后与主等电位连接板相连,使它们达到电位相等,为雷电流提供低阻抗通道,以使雷电流迅速流人大地。
出自:浪涌厂家